第364章 他恨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一百零二)(2 / 2)

廖经理慢条斯理地涮着一片毛肚:“我们一部最近太烧钱了,老赵的眼镜预算怕是得等到下季度。”

作为财务负责人,她总能把任何话题转到经费上。

大家哈哈笑出声。

“哎哎,打住!今天说好不谈预算的。”唐棠见状赶紧打断,她面前的油碟里飘着密密麻麻的花椒粒,“咱们聊聊新产品,我这几天有个想法...”

火锅的蒸汽在四人之间袅袅升起,混着牛油锅底的香气。

赵前辈从公文包里掏出笔记本,屏幕上还粘着些面粉痕迹:“正好,我整理了市面上十二种高端调和油的数据。”

林听凑过去看:“哇,老师您连竞品的脂肪酸组成都测了?这实验室数据比他们官网宣传的详细多了。”这个项目她没接触过。

“那当然,”赵前辈点开一个色谱分析图,“这款号称'黄金比例'的调和油,其实omega-6超标得厉害。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一款真正符合中式烹饪需求的...”

“东方风味健康调和油?”林听眼睛一亮,筷子悬在半空。

唐棠接话:“我最近在研究云南的紫苏籽油,烟点高不说,a-亚麻酸含量是橄榄油的八倍。”

廖经理终于放下那片涮了足足两分钟的毛肚:“先说好,小众油种成本太高,上次你们要的山核桃油,一吨价格顶三吨花生油。”

“我们可以做梯度添加,”赵前辈在笔记本上快速画着流程图,“主料用高油酸菜籽油,既经济又稳定;辅料搭配唐棠说的紫苏籽油和山茶油;最后用林听的调味方案...”

林听已经掏出手机在记事本上打字:“花椒油和藤椒油可以增加风味层次,不过得控制添加量,上次实验室的小王被麻得一下午说不了话。”

四人笑作一团,唐棠将黄喉夹走:“说到风味,我们得考虑热稳定性。中式爆炒时油温能达到200c以上,某些不饱和脂肪酸...”

“会氧化产生醛类物质,”柯凡接话,“所以我建议在配方中加入适量米糠油,它的谷维素是天然抗氧化剂,还能提升油品色泽。”

廖经理掏出计算器按了几下:“米糠油现在行情还好,但你们要的冷榨工艺比热榨成本高20%。”

“嗯…这个不能省呀,热榨会破坏多酚类物质。我们打健康牌,就得在工艺上较真。”林听说的时候没敢看廖经理,毕竟之前她还为经费这件事情和廖经理好说歹说最后争取来了一点,那时候她还不知道她就是余祯擎的舅妈。

这会有关经费的事情,她只好开口再说一次。

服务员来加汤底时,好奇地瞥了眼这群对着火锅讨论‘脂肪酸’‘烟点’的客人。

林听趁机要了盘现炸酥肉:“尝尝这个,用的就是我们公司的大豆油,回口明显没有豆腥味,上次我测了普通的大豆油还是会有的。”

赵前辈仔细咀嚼着:“确实。如果我们新产品能做到无杂味、高烟点,光是餐饮渠道就能打开市场。”

“我认识几个川菜馆总厨,”赵前辈擦擦眼镜上的雾气,“可以请他们做盲测。专业厨师的舌头可比仪器灵敏多了。”

“等等,”廖经理突然坐直,“如果走餐饮渠道,包装规格得调整。现在家用都是500ml-1L,后厨需要...”

“5L铁桶装,带防伪扣和流速控制口,”林听已经在找设计组发来的设计草图,“家庭装可以做350ml的喷雾款,控制用油量。”

唐棠眼睛发亮:“喷雾油!现在健身人群就喜欢这种精准控油的产品。我们可以开发几个风味系列,蒜香、椒麻...”

这个想法她举双手赞成。

廖经理:“打住打住哈,每增加一个SKU都是成本。先集中精力做基础款,市场反响好再扩展。”

四人安静下来,锅里红汤咕嘟咕嘟冒着泡。

最后是赵经理打破沉默:“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油品配比。我建议70%高油酸菜籽油做基底,15%山茶油提升香气,10%紫苏籽油补充omega-3,剩下5%留给调味油。”

唐棠点头:“这个比例烟点能到220c以上,脂肪酸组成接近世卫组织推荐的1:1:1。齐莉,你那5%的调味空间够吗?”

“足够了,”林听大脑快速计算,“0.8%花椒油,1.2%藤椒油,再搭配2%的香辛料提取物,既能突出风味又不会喧宾夺主。”

廖经理终于露出笑容:“这个配方听起来...居然挺省钱?”

唐棠和林听心里默默说了句:跟了您之后已经学会了如何省钱。

“省钱又赚钱,”赵前辈笑着合上笔记本,“等样品出来,我们先做三个月货架期测试。赵工记得监测过氧化值变化,齐莉负责风味衰减实验...”

“知道啦首席大人,不过现在——“她举起啤酒杯,”让我们为'东方风味'干杯!希望它不会像上次的'翡翠坚果油'那样,实验室数据漂亮,结果消费者说颜色太奇怪。”

四人再次碰杯,玻璃杯映着火锅升腾的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