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轨》的成功,像一场精准引爆的连锁反应。从国内到海外,赞誉如潮水般涌来。
苏晚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电影节的入围名单上。
第一站是威尼斯。当她踏上丽都岛的红毯时,没有了首映礼上的局促。她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黑色长裤套装,长发束在脑后,整个人像一把出鞘的剑,锋利,但内敛。闪光灯在她面前织成一张刺眼的光网。
记者们的提问隔着几米远,用各种语言抛过来。
“Su! Look here!”
“苏导!谈谈您的电影!”
她没有停留太久,只是在指定的位置站定,任由镜头捕捉。从容,是她新学会的武器。
官方展映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设在电影宫的一个小厅里。苏晚和几位主创坐在台上,面前是长枪短炮和上百名记者。
主持人用流利的英语和意大利语开场,气氛热烈。“我的问题给苏导。”一个意大利记者率先提问,“电影的视觉效果令人惊叹,尤其是在ImAx银幕上。您是如何平衡技术与情感的?毕竟,这是一部科幻片,但内核却如此柔软。”
苏晚拿起话筒。“技术是骨骼,情感是血肉。我只是想造一个人,一个能在宇宙里孤独行走的‘人’。探测器Sc01t1,它承载的情感,和我们每个人在深夜里感受到的,没有区别。所以,技术必须为情感服务,而不是反过来。”
她的回答被同声传译精准地传递出去,引来一片赞同的点头。
接下来的问题大多围绕着电影本身。
关于配乐,关于剧本,关于对宇宙的哲学思考。苏晚对答如流,她把所有关于电影的细节都烂熟于心,因为那就是她自己。
“苏导,我是《银幕周刊》的记者。”一个金发男人站了起来,他的口音带着点刻意的圆滑,“我注意到,电影的探测器代号是Sc01t1。Sc,是您和顾先生姓氏的缩写吗?这是否意味着,这个寻找同类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私人的爱情隐喻?”满场哗然。
这个问题,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电影温情脉脉的外壳,试图去挖里面的旧闻。
苏晚的公关团队负责人,坐在台下的第一排,眉头皱了起来。
苏晚却没什么反应。“我以为《银幕周刊》是电影杂志,不是八卦小报。”她的话很轻,却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金发记者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
“我当然是在讨论电影。艺术创作的源泉,往往来自创作者最真实的经历。观众有权知道,这部伟大的作品背后,是否有同样伟大的故事。”
“观众有权知道的,是他们买票进场后,能看到一个完整、诚恳的故事。我的故事,已经全部在电影里了。”
苏晚放下话筒,看向主持人,“下一个问题。”干脆利落,不留一丝余地。
这一回合,她赢了。可她知道,这只是开始。
他们闻到了血腥味,即使只有一丝,也足够让他们疯狂。
“苏导,我是法新社的记者。”另一个声音响起,带着浓重的法国口音,“您刚才说,您的故事都在电影里。电影中后段,探测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离子风暴,几乎解体,所有信号中断,陷入彻底的黑暗。那段情节拍得……非常真实,充满了绝望感。甚至可以说,那种对创伤的描摹,不像来自想象。您是否可以分享一下,是什么样的经历,让您对‘绝望’有如此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