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萧虎在枢密院收到捷报,在陈默的名字旁批注:“可堪大用,速调虎卫营历练。” 他望着窗外的星空,深知这场较量只是开始,而书院的学子们,已然成为他手中最锋利的剑。
在虎贲书院的讲武堂,一场别开生面的授课正在进行。退役的虎卫营千总张猛,手持三尺长槊,指着沙盘上的卫辉城防图:“敌军若从西门攻城,该如何应对?” 台下学子们激烈讨论,有人主张固守,有人提议火攻。
“都不对!” 张猛突然用槊尖点向沙盘东南角,“看到这片芦苇荡了吗?引漳河水灌之,敌军骑兵便成了瓮中之鳖。这不仅是兵法,更是治世之道 —— 要学会因地制宜,随机应变。”
而在明伦堂,律法课同样暗藏玄机。讲台上,身着蒙古服饰的断事官忽都,与汉臣模样的讲师并排而坐。“《大扎撒》规定,盗马者斩;《泰和律》则是刺配千里。” 忽都展示着羊皮卷上的条文,“但在萧大人治理的汉地,若盗马是为救母,该如何判?”
学子们陷入沉思时,赵元缓步走上讲台:“萧大人曾言:律法无情,人应有情。既要维护法典威严,也要体察民情。这,便是大元治世的精髓。” 台下掌声雷动,却无人注意到暗处的王恽在名册上悄悄画下记号。
随着教学改革推进,虎贲书院的学子开始在大元官场崭露头角。回历 680 年春,新科进士放榜,半数以上出自萧虎掌控的书院。这些学子或入枢密院为吏,或赴州县任职,将萧虎的治理理念带到帝国各处。
“大人,新上任的真定路达鲁花赤,正是书院首届武备科的状元。” 耶律铸呈上捷报时,难掩喜色,“他到任后,立刻推行屯田与城防结合的策略,成效显着。”
萧虎翻阅着各地官员的述职报告,目光停留在一封密信上:“让此人调任虎卫营参军。记住,我们的人不仅要占据文官要职,军权更不能放松。” 他起身走到舆图前,将一枚枚磁石棋子放在关键城池,“这些学子,就是我们插在大元各处的眼睛和耳朵。”
但贵由的残余势力不会坐视不理。孛罗忽在草原上散布谣言:“萧虎的书院是培养傀儡的魔窟!” 他们暗中联络部分蒙古贵族,企图在忽里勒台大会上弹劾萧虎 “篡改教化,图谋不轨”。
弹劾奏章递到蒙哥案头那日,萧虎正带着书院学子在大都街头宣讲新律。身着青衫的学子们站在高台,将晦涩的律法条文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大元律法严,蒙汉皆要遵;萧公治世明,百姓享太平。” 围观百姓纷纷叫好,人群中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大汗,萧虎此举分明是在收买人心!” 斡赤斤王爷在朝堂上咆哮,“书院本应教授圣贤之道,如今却成了他的私军训练营!”
萧虎从容出列,呈上一卷《书院改制成效录》:“殿下明察。改制后的书院,为大元培养了数百名通晓蒙汉语言、熟稔军政事务的人才。这些人在各自岗位上恪尽职守,让大元政令通达。” 他又指向宫墙外,“今日街头宣讲律法的学子,正是书院培养。难道让百姓知法守法,也是过错?”
蒙哥翻阅着厚厚的案卷,目光扫过各地官员的优异政绩:“萧爱卿用心良苦。虎贲书院的改制,不仅为朝廷输送人才,更让大元律法深入人心。此事,朕准了。”
回历 681 年秋,虎贲书院迎来三周年庆典。蒙哥亲自题写的 “文韬武略” 匾额高悬在书院大门,熠熠生辉。萧虎站在明伦堂前,看着学子们列队操练,心中感慨万千。
“大人,新一批选派的二十名学子,已送往虎卫营担任监军。” 王恽递上名单,“另有十余人被派往西域,协助处理通商事务。”
萧虎点头,目光投向远方:“继续扩大书院规模,在西北边陲也设分院。记住,教育就是无声的战场。我们培养的每一个学子,都是巩固大元江山的基石。” 他握紧腰间的双虎头符,深知权力的巩固不仅靠武力和权谋,更要靠思想的渗透和人才的培养。
而在草原深处,贵由的残余势力仍在暗中谋划。孛罗忽盯着书院的情报,咬牙切齿:“萧虎,你以为靠几个书生就能稳坐高位?我们走着瞧!” 一场新的较量,正在暗处悄然酝酿。
尾声:学宫深处的权谋长卷
回历 681 年冬,大雪覆盖了虎贲书院的飞檐斗拱。萧虎站在藏书阁顶层,俯瞰着这片自己一手改造的学宫。书院内,朗朗书声与操练呐喊交织,宛如一曲权力与智慧的交响乐。他知道,对书院的掌控只是开始。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唯有不断深耕教育,培养忠于自己和大元的人才,才能在权力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那扇紧闭的藏书阁大门后,藏着的不仅是万卷诗书,更是一个权臣对未来的深远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