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这回吃到了(2 / 2)

第二天又是一天,这回没了外人,他们就关起门来说话。

什么难不难点的都先放一边,他们得先确定子课题的技术维度以及能承接子课题的候选组织。

如何避免唯资格论,这似乎是个伪命题了。

都知道凡事讲究公平公正,小型创新团队在细分领域未必就比大的科研机构差。

但这么重大的项目分发给小科研组织,有几个是能一定担保自己按时结题,交付结果的。

现在一种专家讨论的是能不能以老带新的模式来承接子课题,就是说鼓励一个重点研发单位带动企业级研发单位,优势互补。

但现在的问题是,老凭什么带新,人家自己不能做吗。

宁川之前的会议他都懒得管了,这个他更不管了。

只是一味地听热闹吃茶歇。

从尹教授的角度来讲,他们作为主干课题的承担单位肯定是希望自己手底下的子课题承担单位也很省心。

所以他是不支持什么老带新的这种裹乱型研究方式,很容易影响他们结题的效率,本身他们这个项目就紧张。

但可能对于他们这个项目的组织机构,也就是发改委来讲,他们做低空飞行器研究工作还是有推动产业集体发展的意图在里面。

所以两者之间的观念不同,出发点不同,思考的方向就不同。

宁川酸奶碗端了三个,他实在吃不下了。

“要不走暗标盲审呢?是大是小各凭本事。”

多简单的道理,既然双方都无法决定,那就靠猜丁壳来决定。

“但企业想中暗标可不容易。”

小企业到底受困于资质问题,即便是暗标,也需要相应的商务资质,如果商务资质不过关,很多企业就无法参与进来。

宁川揉眼睛。

就这玩意弄得最好笑,那说白了不还是没本事吗。

算了,这是甲方,不跟他计较。

“允许三家及以下的联合体投标?”

一家打不过,三家绑一起还打不过人家,那可就得再试炼试炼了。

而且这样有需要的小研发机构或者产业机构自然会去贴大研发单位的。

咋没关系呢,国内教这领域的就那么几家学校,出门全是师哥师姐。

利益谈好了,人家自然就绑一块去了,不用这么一群人在这里操心。

市场有市场自己的运行规则,优胜劣汰是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

机会可以给,但真没必要说帮扶之类的,不适合做创新型公司的,他或许适合上班呢。

什么评分补偿机制,什么要求承包单位必须分包多少比例到中小机构。

这对承包单位来说公平吗?

到底谁研究的让一帮搞学术的讨论这些东西的,他礼貌吗?

“尹教授觉得呢?”

“我们都可以,听领导的。”

陈院士无语。

哦,这时候又都可以了啊,不是跟他玩命据理力争的时候啦。

到底也看出来了,跟他们家崽子一条心。

“那我们就尝试一下,公开竞争内容只看技术应答,资格过了就可以承包,定向择优的还是依照原先的规则,该给谁就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