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话音落下,众臣一时陷入沉思,整个中华殿顿时安静了下来。
片刻之后,中书令房玄龄率先起身拱了拱手,“陛下心系黎民,实乃天下苍生之福,臣以为当务之急是疏通漕运。”
“自隋末战乱以来,运河淤塞,江南粮米难以北运,若能修复汴渠、广通渠,使江淮之粟可直达长安,届时粮价自会下降。”
门下侍中高士廉也起身拱了拱手,“陛下,老臣以为除了疏通漕运还应兴修水利,关中之地虽沃野千里,但灌溉设施年久失修。”
“臣建议拨出专项资金,修缮旧渠,开凿新渠,新修水车,如此一来,农田得水,粮食产量便能大幅提升,粮食一多,价格自然回落。”
兵部尚书杜如晦点头附和,“臣附议!此外,臣建议在关中推行‘常平仓’之法,丰年时官府平价收粮储之,荒年时平价售出,既可平抑粮价,又能防备灾荒。”
尚书左仆射萧瑀起身拱了拱手,“启禀陛下,三位大人之策虽善,但恐远水难解近渴。”
“今年天公作美,风调雨顺,陇右诸州麦粟丰收,粮价骤降至斗米五文,远低于长安的四十文,然而因交通不便,商贾转运艰难,百姓虽有余粮,却难以外售。 ”
“老臣建议陛下速遣使者前往陇右购粮,先行赈济,另可减免商税,鼓励各地粮商运粮入京。”
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也起身拱了拱手,“陛下,现如今世家大族隐匿大量田产、人口,逃避赋税徭役,致使朝廷税赋减少,无力大规模推动农事。”
“臣建议陛下旨彻查全国土地、人口,抑制兼并,保证朝廷掌握足够资源,用于救灾和农事扶持。”
高士廉点了点头,随即拱了拱手,“陛下,近日突厥使节带来草原良马三百匹,不如以绢帛加倍易之,转手卖给西域商人换取粮食,既充实边备,又解粮荒。”
萧瑀微微颔首,再次开口说道:“陛下,老臣以为还需清查户部账目,自武德年间积存的义仓粮,或可调用部分应急。\"
语毕,萧瑀从袖中取出一卷账册,“这是老臣近日核查的数目,请陛下过目。”
“呈上来!”
候在一旁的曹春元立即上前从萧瑀手中接过账册,然后恭恭敬敬的把账册放到了李世民面前的御案上。
李世民打开账册,开始详细的查看起来。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
李世民忽然合上账册,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大声说道:“玄龄负责漕运之事,克明主持常平仓,时文督办陇右购粮,士廉负责马粮交易,辅机负责彻查全国土地人口。”
“诸位爱卿各司其职,务必在明年春耕之前,让长安城的粮价回落至二十文一斗。”
“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殿内众臣齐齐拱手行礼。
就在此时,房玄龄忽然想到了什么,当即上前再次拱了拱手,“启奏陛下,臣还建议选派干吏巡视各州,严惩那些囤积居奇之辈。”
李世民一脸赞许的点了点头,“玄龄所言大善,准奏!”
“诸位爱卿,百姓温饱,乃我大唐社稷的根基,任何侵损百姓利益之举,皆是动摇国本,朕绝不姑息,定要严惩不贷!”
“朕要让天下百姓都知道,我大唐朝廷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陛下爱民如子,实乃天下百姓之福,亦是臣等之幸!”殿内众臣齐声附和。
随后,君臣围绕民生议题深入探讨,制定出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方针策略,袅袅茶香在殿内萦绕未散,一幅振兴大唐、开创盛世的宏图,已在中华殿内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