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阴差阳错(1 / 2)

张毅深吸一口气,强自镇定,随即上前再次拱了拱手,故作从容的说道:“回陛下,记得那是今年三月的一天,臣当初从张家庄赶往高陵县学,在路上曾遇到一商贾,此人常年往来于中原、岭南、林邑(占婆),对海外风物颇为了解。

他曾与臣言道,林邑国气候湿热,稻种耐旱,一年三熟,产量极高,臣当时只当是商贾夸大其词,未敢轻信。

但后来臣翻阅古籍,见《交州异物志》中亦有‘占稻耐水旱,岁可再获’之记载,方知此事或有其实。”

张毅的这番说辞半真半假,既借古籍遮掩了穿越者的身份,又将话题引向国计民生,倒也显得合情合理。

李世民听罢,眉头微展,当即点了点头,“《交州异物志》……朕倒是未曾留意此书,若真如张爱卿所言,林邑稻确有此效,倒是一桩利国利民的好事。”

李世民看了看张毅,忽然意味深长的笑了笑,“张爱卿兴趣广泛,连这等冷僻杂书都看过,真是让朕刮目相看啊!”

张毅心头一紧,背上冷汗涔涔,却不敢表露分毫,只得恭敬答道:“臣不过是兴趣使然,愿为陛下分忧。”

李世民微微颔首,忽然想到了什么,当即目光如炬,一脸审视的看了看张毅,“张爱卿,你既然能从商贾处听闻林邑稻之事,那为何林邑国的使者跋摩明海却是对此只字不提?莫非这其中另有隐情?”

李世民的声音低沉,却是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张毅心中一紧,旋即镇定下来,缓缓开口说道:“陛下,林邑国偏居南洋,或有保留自家优势作物之意,而臣所遇之商贾则没有这方面的顾虑,这才将林邑稻之事说了出来。”

“臣思量,若能引入林邑稻,于大唐各地试种,待丰收后,不仅能充实国库,更能让百姓免受饥馑之苦,彰显陛下的圣德。”

李世民听闻,微微颔首,神色缓和了几分,“张爱卿思虑周全,若林邑稻确如你所言的那般高产,引进林邑稻种确实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大唐粮食不足的问题,只是此事事关重大,需谨慎行事。”

就在此时,吏部尚书长孙无忌起身拱了拱手,“陛下,关于林邑稻的真实情况,何不下旨命林邑国使节跋摩明海进宫,到时候咱们一问便知。”

李世民点了点头,随即看向一旁的曹春元,“曹内侍,你即刻前往鸿胪寺传朕旨意,命鸿胪寺卿郑元璹(shu)携林邑国使节跋摩明海即刻入宫觐见。”

“老奴遵旨!”

曹春元拱了拱手,转身朝中华殿外走去……

两刻钟后。

曹春元领着一个身穿紫色官服的老者,一个身材矮小皮肤偏黑的中年人缓缓走进了中华殿。

郑元璹和跋摩明海快步上前,齐齐躬身行礼。

“臣拜见陛下!”

“外臣拜见大唐皇帝陛下!”

李世民抬了抬手,“郑爱卿跋摩使节不必多礼,赐座!”

“谢,陛下!”

“谢,大唐皇帝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