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洒在刚刚经历过激战的沙场之上,硝烟尚未散尽,混合着尘土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之中。
赵翊身披战甲,身姿挺拔如松,他的目光坚毅地望着远方金军溃败的方向,身旁的宗晴琳亦是一脸英气,巾帼不让须眉,二人刚刚携手率领部队,给予了金军致命一击,此刻正趁着敌军慌乱,挥师猛进,一路收复失地。
大军所到之处,百姓们箪食壶浆,欢呼声响彻云霄。
那一张张饱经战火沧桑却难掩喜悦的面庞,那一双双满含热泪与期盼的眼睛,让每一位将士都深感责任之重,热血更加澎湃。
孩童们围绕着队伍奔跑嬉笑,老人们颤颤巍巍地递上自家不多的干粮,口中念叨着感恩的话语,这些质朴的举动,如同春日暖阳,暖了将士们的心,也更坚定了他们守护山河的决心。
远在后方的宗泽听闻前方大捷,兴奋得在营帐中来回踱步,多年来抗击金军的憋屈与愤懑,在这一刻似找到了宣泄口。
可还没等这喜悦之情尽情舒展,又听闻宗晴琳在追击途中受伤,顿时,担忧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立刻派人快马传信,命令赵翊即刻带领部队回营休整,“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撑住,定不会让刚收复的疆土再落敌手,将士们浴血奋战,万不可折损过多,速速回营!”那军令中满是关切与急切。
赵翊接到命令,虽心有不甘,恨不得将金军彻底逐出大宋疆土,但他深知宗泽的考量周全,遂整顿部队,有序回撤。
归途中,他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这一路与宗晴琳并肩作战的点点滴滴,那些生死瞬间,如今想来,皆是深情的羁绊。
犹记初次与宗晴琳并肩御敌,敌军来势汹汹,漫天箭雨如飞蝗般扑来,身边的同袍不断倒下,阵脚大乱之际,宗晴琳却毫不畏惧,她手持长枪,身姿矫健,如一朵绽放在战火中的铿锵玫瑰,高声呼喊着鼓舞士气,带头冲向敌军。
那一刻,赵翊只觉心跳如雷,既有对敌军的愤恨,更有被眼前女子勇气点燃的豪情,他毫不犹豫地紧跟其后,二人默契配合,竟奇迹般地稳住了防线。
还有另一次,他俩深入敌境侦察,不慎陷入金军包围,四面楚歌,孤立无援。
宗晴琳腿部受伤,鲜血染红了裙摆,可她紧咬牙关,硬是靠着顽强意志,与赵翊背靠背,一次次挥剑抵挡金军进攻。
月光下,他们的身影交叠,汗水与血水交织,眼神交汇间,是生死与共的信任,那一夜,他们相互扶持,寻得生机突围而出,情谊也在这绝境中愈发深厚。
而此刻,想到即将回营面对宗泽,赵翊心中又多了几分忐忑。
他知晓宗泽对宗晴琳视若珍宝,此次晴琳受伤,自己定难辞其咎。
但心底又有个小小的期许,希望能借着这些并肩作战的过往,求得宗泽认可,让他与宗晴琳的感情能有个安稳归宿,在这乱世之中寻得一隅温情。
行至半途,听闻岳飞派来张宪带领的部队前来接应,赵翊心中一喜。
张宪之名,如雷贯耳,其在历史上赫赫战功,赵翊更是如数家珍。
早年跟随岳飞征战,征讨流寇时,他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几个回合下来,便将贼首生擒,令匪众望风而降,自此声名远扬。
征战沙场多年,无论面对怎样凶悍的敌军,他总能沉着应对,巧妙布局,以少胜多的战绩不在少数。
最让赵翊动容的,是在岳飞蒙冤受难之时,朝堂上下风云变幻,奸佞当道,诸多昔日同僚为求自保,或倒戈相向,或明哲保身。
可张宪,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面对严刑拷打,始终紧咬牙关,绝不吐露半句诬陷岳飞的话语。
那惨烈的审讯堂内,棍棒加身,皮开肉绽,他却目光如炬,心中坚守着忠义二字,宁死不屈。
这份气节,在人心惶惶、世风日下的当时,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也让赵翊对其钦佩不已。
待到两队会师,赵翊见张宪身形挺拔,面容冷峻却透着一股让人安心的沉稳,眼神交汇间,皆是惺惺相惜。
简单交接过后,赵翊知晓营地有了可靠之人镇守,便放心地与宗晴琳踏上回河间府之路。
一路上,宗晴琳因伤势坐在马车中,赵翊不时掀帘探望,看着她略显苍白却依旧倔强的面容,心中满是疼惜。
宗晴琳嗔怪道:“我不过些许小伤,你莫要这般婆婆妈妈,倒像个姑娘家。”
话虽如此,嘴角那一抹浅笑却泄露了她心底的甜蜜。赵翊挠挠头,笑道:“我这不是担心你嘛,往后可不许再这般拼命,你若有个好歹,我……”后半句话梗在喉间,未说出口的深情却在空气中流转。
宗晴琳脸颊微微泛红,别过头去,轻声道:“知道啦,有你在,我自然会小心。”
车外的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下,光影斑驳,恰似他们此刻的心绪,虽历经战火,却满是旖旎温情。